主页 > imtoken硬件钱包安全吗 > 一个清单 | 为什么比特币喜欢暴涨和暴跌

一个清单 | 为什么比特币喜欢暴涨和暴跌

imtoken硬件钱包安全吗 2023-01-17 13:02:32

比特币分叉影响比特币总量_比特币为啥暴涨_比特币转错到比特币现金地址了

30,000 美元、32,000 美元、34,000 美元……

进入2021年才三天,比特币价格就暴涨,一个个突破关口,谁也不敢预测它会涨到哪里。

这是2020年比特币牛市的延续:2020年初,比特币价格在7200美元/币左右,年底收盘价接近2.9万美元/币——每年增长超过300%。

太好了,对吧? 别担心,2020 年不是比特币最好的一年。

2013年初,比特币价格为每币13.3美元,到年底,价格为每币1237.6美元比特币为啥暴涨,当年涨幅达9205%。

震惊? 别着急,我们来看一组五年的时间维度数据:

从2016年到2020年,比特币累计下跌20%以上的次数有10次:其中7次下跌30%; 比特币跌幅超过 48% 的案例有 4 次。 那是2018年,当年跌了80%左右。

一路走来比特币为啥暴涨,比特币逐渐被证明是一种“叙事驱动的数字资产”。 无论是它的诞生与成长,还是它的急起直落,都被相关的叙事一再推动。

1个

无政府主义者 Sterling Luhan 的声明发表在 Bitcoin.org 上:

比特币是和平无政府状态和自由的催化剂。 它的出现是为了反击腐败的政府和金融机构。 它的设立不仅仅是为了改善金融科技。 但有些人掺假了这个事实。 事实上,比特币旨在作为一种货币武器,一种有望削弱当局的加密货币。

《叙事经济学》的作者罗伯特席勒认为,这段话似乎抓住了比特币叙事的核心要素。

希勒说:

“经济叙事是有可能改变人们经济决策的交流故事。”

比特币诞生的故事源于:互联网普及时代,技术极客提倡技术无政府主义。

比特币于 2008 年问世,融合了密码学、点对点传输、分布式存储、共识机制等多种技术。

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,正是全球对金融霸权的厌恶达到顶峰之时——比特币可谓应运而生的“复活”。

比特币首次发布的白皮书充满了强烈的号召力,其叙事传播的开篇就是一个响亮的爆头。

可以说,“天时地利人和”的比特币有力地抓住了无政府主义的精神。

同时,与许多经济叙事一样,比特币有自己的名人主角中本聪,他构成了比特币的核心人类故事。

比特币的创始人中本聪始终无法看到始末,也没有人能证明他曾亲眼见过中本聪——这个神秘的故事进一步增添了比特币叙事的浪漫色彩。

比特币的神秘面纱一次又一次地被提起,尤其是每当有人被认为是中本聪时。 长期以来一直处于高位。

于是,随着去中心化、神秘主义、技术极客、数字货币等故事元素的叠加,比特币叙事在科技圈和暗网世界大行其道,一种关于“未来货币”的集体信念也隐约形成。

然而此时,比特币还没有“出圈”。 后来,在经济叙事的一次次推动下,比特币的触角伸向了大众世界。

2个

可以说,比特币刚起步的时候,主要需求是充当黑幕交易(包括贩毒在内的非法生意)的货币。

后来价格飙升,让它突破了原来的应用领域,不再那么黑幕了。

2012-2013年,塞浦路斯陷入金融危机,很多人无奈选择比特币作为保值工具。

这一事件导致比特币价格在 2013 年 2 月至 4 月期间飙升。

后来发现有些国家的外汇兑换成本太高,使用比特币可以省下不少钱——这是一种满足现实和光明磊落的需求,结果是推动比特币暴涨再次。

2013年8月,德国政府承认比特币的法律和税收地位; 同年 10 月,比特币 ATM 机出现在加拿大。

比特币监管放松的“好”消息在社交媒体上不断传开。 例如,2017 年 4 月上旬,日本监管机构出台了新规则,开始将比特币视为银行系统的一部分——这引发了日本比特币交易的繁荣。

不得不说,全球社交媒体时代也是比特币的“天时地利”。 网络上的传言让比特币“破圈”,价格飙升。 从2010年到2017年的七年间,比特币的价格从0.1美元涨到近2万美元,涨幅达到惊人的20万倍。

随之而来的是一大堆“一夜暴富”的故事,而这些“传说”很容易在社交媒体上疯传——这种传播不仅强化了人们对比特币的“集体信仰”,也刺激了价格。 进一步向上。

例如,比特币价格在 2017 年 11 月盘中突破 10,000 美元并继续上涨。

一位比特币爱好者在 Twitter 上炫耀他的胜利:

“你,一个华尔街交易员:学了几年金融理论,10 年每周工作 100 小时,没时间陪家人,对今年 10% 的回报超级兴奋;我,一个比特币玩家:读点东西,倒水,吃牛排,获得 900% 的回报。”

这些致富故事很有力量,表明外行和普通人也可以参与到叙述中来,让他们感受到其中的一部分,甚至让他们围绕比特币建立一种认同感。

2018年委内瑞拉出现恶性通货膨胀,很多人用比特币转移财富。 此时此刻,比特币的叙事已经形成了全球范围内广泛的“共识”,它本身也成为了金融资产的“新物种”。

3个

英国《金融时报》援引风险投资公司 Blockchain Capital 的一项调查发现:

只有 2% 的美国人拥有比特币,但 4% 的千禧一代拥有比特币,男性比例更高,达到 6%。 而且,超过 50% 的受访千禧一代认为比特币是一项积极的技术创新,超过 25% 的人认为比特币比银行更安全。

英国《金融时报》资本市场主编迈尔斯约翰逊认为,比特币是民粹主义时代基于信仰的金融资产。

在他看来,比特币的价格并不是由任何类似于传统金融逻辑的东西驱动的,而是对传统权威的信心崩溃和对专家的蔑视,以及对新权威——互联网的信心。 权威。 最虔诚的比特币信徒,将比特币的价值和未来视为一种信仰。

《经济学人》也发文称,比特币确实有泡沫,但它是健康的泡沫,更像是上世纪末的互联网泡沫。

文章称,虽然互联网泡沫最终破灭,但它依然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,那就是技术创新和探索。 今天,许多互联网巨头和移动互联网技术都受益于互联网泡沫。 因此,比特币的繁荣也是一个“健康的泡沫”,因为它会带来创新和变革。

这些主流媒体为比特币辩护,创造了一个话语体系,塑造并传播了这些信念。

《叙事经济学》认为,那些突然走红、病毒式传播的故事,会极大地影响人们的情绪和喜好,使人们原本分散的喜好越来越趋同,形成时代的洪流,从而改变历史的进程。

一旦这种集体信仰被更大范围地接受,成为公众信仰,被固化甚至流传下来,就会成为资产价格形成的内生因素。

也就是说,叙事转化为集体信念、交易行为,最终表现为资产的市场价值或估值。

一方面,一旦公众信念形成,资产定价很容易导致“情绪化”的共识倾向。

例如,《华尔街日报》的一篇头条新闻显示,比特币的美元价格在 40 小时内一度上涨了 40%。 这种波动证明了经济叙事的传染力,这可能导致反复无常的价格波动。

反之,成也萧何,败亦萧何。 这种共识也有脆弱的一面,它会被逆转。

例如,2020年11月26日,比特币崩盘,从近1.9万美元的高点跌至1.62万美元,盘中跌幅约15%。

跳水的原因是当天早上8点左右,一位币圈大佬发了十几条推文,称美国财长拟出台“自托管加密钱包”新规——这八卦很快在网上传开。 社交网络发酵成“美国加强对加密货币监管”的谣言,继而引发雪崩。

过去,中国有很多因为流行的说法而产生的泡沫,比如玉石、红木、藏獒、兰花……都有这样的说法由盛转衰,价格波动很大的记载。 直到现在,不少题材股也会上演“屠夫盘”。

但不可忽视的是,在社交媒体时代,叙事正在深入各种资产的市场定价——比特币就是最显着的例子。